-
【福建招商】中国福建-法国经贸合作云对接会搭建跨境产业合作新平台
中国·福建-法国经贸合作云对接会在福州、北京、上海、广州及法国卡昂两国五地以“云平台”连线方式举办,旨在推动后疫情时期福建与法国经贸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本次会议通过“线上推介、线下对接”有机结合,在招商引资及产业协作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为双方企业深化务实合作搭建了高效沟通桥梁。 (一)创新对接模式,构建跨境合作新通道。本次云对接会采用“线上推介+线下洽谈”双轨模式,法国巴黎大区、诺曼底大区通过云端平台系统介绍了区域产业优势、市场机遇及合作重点方向,为福建企业开拓法国市场提供了精准指引。线下环节中,法国凯辉基金、道达尔集团、智奥会展集团等企业代表与福建数字办公室、福建投资集团、南平太阳电缆有限公司、福建六一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负责人开展“面对面”交流,围绕投资基金设立、新能源项目开发、云展会平台搭建、海外仓建设等合作议题深入探讨,推动供需信息高效匹配。 (二)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产业链协同合作。对接会上,双方企业聚焦绿色经济、数字贸易、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在新能源领域,探讨了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的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合作;在数字经济领域,就云展会平台建设、跨境电商海外仓布局等议题交换意见,计划通过技术共享与资源整合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在金融合作方面,拟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支持中法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领域的联合投资。这些合作方向不仅契合双方产业发展需求,也为后疫情时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夯实合作基础,拓展经贸发展新空间。法国是福建在欧洲的重要经贸合作伙伴,双方贸易投资往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2019年,福建与法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39亿元人民币,双向投资项目累计97个,合作领域涵盖机械制造、化工、农产品贸易等多个行业。本次云对接会的举办,是双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创新合作模式的积极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贸易增长潜力,扩大双向投资规模。未来,福建与法国将继续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在绿色能源、数字技术、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深化合作,推动经贸关系向更高质量发展。
2025-07-14
-
【福州招商】第二届福建食品博览会11月底将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
2019年第二届福建食品博览会将于11月底至12月初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展会设置千余个国际标准展位,涵盖特色食品、农副产品、茶叶等多个展区,同期举办专题展及产业论坛等活动,旨在通过专业化平台促进食品产业交流合作与招商引资。 (一)本届博览会聚焦食品产业全链条展示,设置特色食品县市(区)展区、休闲食品展区、水产品展区、农副产品展区、茶叶展区、酒水饮品展区、餐饮食材展区、食品设备及包装机械展区等多个主题区域。参展产品覆盖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酒水及茶制造业等领域,同时纳入食品加工科技产品与各类餐饮食材,全面呈现食品产业发展成果。 (二)展会期间将举办系列配套活动,包括2019第二届福建食品加工和包装展览会、2019第二届福建餐饮食材展览会等专题展,以及中国首届海洋食品产业高峰论坛、第二届福建酒业展览会、特色食品强县推介会、经销商对接会、餐饮连锁品牌对接活动等。这些活动围绕产业热点议题展开研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三)该博览会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福建省贸促会、福建省食品工业协会联合主办,面向全国市场,以食品品牌建设为基础,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突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办展方向。通过整合行业资源,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食品行业盛会,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14
-
【泉州招商】泉州引进科研平台打造创新极核 服务企业近五千家
近年来,泉州将引进高水平科研平台作为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通过对接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央企,共建18家大院大所,覆盖智能装备、纺织鞋服等多个产业领域,累计服务企业近5000家,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聚焦产业短板精准布局创新载体。针对科研创新资源不足、产业技术瓶颈等问题,泉州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系统规划科研平台引进方向。这些大院大所涵盖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新材料、陶瓷建材、生态环保等关键领域,形成与本地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创新布局。通过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泉州逐步构建起“产业需求导向、科研力量支撑、市场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有效填补了地方产业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方面的短板。 (二)深化产学研融合赋能企业发展。科研平台立足泉州产业实际,聚焦企业技术需求开展研发攻关。通过建立常态化对接机制,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在新材料研发、智能制造升级、绿色生产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部分科研平台针对纺织鞋服产业开发的功能性面料技术、为陶瓷建材企业提供的节能减排解决方案,已在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帮助企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同时,科研平台通过技术咨询、联合开发等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服务,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链各环节渗透。 (三)完善保障机制优化创新生态。泉州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科研平台建设运营,在场地保障、资金扶持、人才引育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科研平台与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环境。科技部门建立科研平台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平台聚焦产业需求提升服务能力。随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研平台的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技术合同交易规模显著增长,为泉州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5-07-14
-
【福建招商】台商影视文创交流会助力漳州开发区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
漳州开发区通过举办台商影视文创交流会,有效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两岸影视文创产业深度融合。活动聚焦影视传媒与产业发展、投融资合作等议题,为影视企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进一步激发漳州开发区文化旅游与实体经济活力。 一、活动背景与组织架构 漳州开发区作为福建省对台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持续深化两岸文创产业合作。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联合漳州星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此次交流会,吸引30余家台商企业、影视公司及投资机构参与。漳州开发区宣传部文化与旅游发展局、经济发展局共同支持活动举办,凸显地方政府对影视文创产业的高度重视。 二、核心议题与行业洞察 交流会围绕两大主题展开研讨:一是影视传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包括内容制作、文旅融合等实践案例;二是两岸影视产业投融资模式创新,探讨如何通过资本联动推动项目落地。与会代表提出,漳州开发区可依托海峡两岸影视制作基地的硬件优势,构建从创作到发行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三、签约仪式与实质成果 活动期间,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与漳州星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署基础层挂牌协议,标志着漳州开发区在影视企业资本化运作方面取得突破。该合作旨在为中小影视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同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优质文创项目。 四、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展望 漳州开发区通过此类活动,强化了“以文化赋能实体经济”的发展路径。与会机构建议进一步优化影视产业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配套措施。未来,漳州开发区计划扩大两岸影视合作范畴,推动形成“文创+旅游+科技”的复合型产业集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14
-
【福建招商】福建加速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政企合力推动清洁能源全链发展
福建省通过招商引资加快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省政府主要领导与能源央企及龙头企业座谈,共商海上风电项目提速、产业链协同及清洁能源深度合作。各方将围绕装备制造、技术研发、运维服务等环节强化产业集聚,并探索氢能、储能等新领域合作,助力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转型。这一合作模式为东南沿海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示范路径。 一、政企协同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 福建省拥有全国最优海上风能资源,近海风电可开发容量超千万千瓦。省政府将海上风电作为能源转型核心抓手,与中核集团、金风科技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机制,重点推进福州、莆田、漳州等沿海风电基地建设。国家能源局批复的《福建省海上风电规划》明确实施连片规模化开发,目前三峡集团、中国华能等已在闽投运多个海上风电场,平海湾、兴化湾等海域项目正形成规模化效应。 二、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产业集群生态 福建省重点打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金风科技在福州建设的风电产业园已形成整机、叶片、塔筒等核心部件产能。厦门钨业、宁德时代等本土企业积极切入风机材料、储能配套领域。省政府出台《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行动计划》,通过"链长制"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力争在闽江口、三都澳等区域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施工安装、运维服务的全产业链条。中国海装等企业已在福建设立海上风电运维中心。 三、技术创新驱动产业提质增效 福建省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海上风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攻关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大功率机组等关键技术。厦门市落地亚洲首个海上风电国际标准检测认证机构,莆田市建立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省科技厅设立专项支持企业攻克抗台风机组、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难题,相关成果已应用于粤电福建海域项目。国家能源集团在福建开展的"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入选国家能源局创新案例。 四、多能互补拓展清洁能源应用场景 福建省探索"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模式,漳州市推进风电与海洋牧场、海水淡化综合开发,泉州市试点风电配套储能调峰电站。省发改委编制的《能源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29%,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500万千瓦。华电集团在福清建设的国内首个海上风电与光伏多能互补项目已并网发电,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实践样本。 五、政策护航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福建省建立海上风电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实行用地用海并联审批机制。省财政对风电装备首台套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厦门市对风电企业研发投入给予加计扣除。自然资源部支持福建开展海域立体分层设权试点,破解海上风电用海矛盾。国网福建电力建成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送出工程,解决大规模并网技术瓶颈。这些举措为大唐集团、中国广核等企业在闽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07-14
-
【城厢区招商】城厢区创新"五个一"机制赋能民企高质量发展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莆田市城厢区通过构建"五个一"服务体系,在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区通过政策兑现、平台搭建、精准服务等系统性举措,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突破300亿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 莆田市城厢区全面梳理整合"三转一市""五换三名"等六项惠企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通过建立政策兑现快速通道,累计向91家企业发放奖励资金2900万元,其中对智能化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显著提升。政策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循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透明。 二、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 在华林经济开发区设立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了莆田市"政企直通车"系统功能,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机制。平台对接税务、市监、人社等12个部门资源,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诉求响应等一站式服务,累计处理企业用工、融资、审批等各类诉求逾百件。该模式被福建省工信厅列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三、走访机制破解发展难题 开展全覆盖式企业走访行动中,莆田市城厢区组建由处级干部带队的专项工作组,建立问题"收集-交办-反馈"闭环机制。针对走访发现的33个问题,分类制定用地审批加速、产业链配套完善等解决方案,其中通过"银企对接会"帮助40家企业获得转贷资金超10亿元,有效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压力。 四、降本增效激发市场活力 实施减负专项行动,多维度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协调电力部门落实直购电政策,制造业用电成本下降8%;创新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企业用地成本降低15%;推动金融机构开发"技改贷"等专项产品,融资综合成本较基准利率下浮20%。相关做法获莆田市发改委通报表扬。 五、制度创新保障长效发展 出台《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措施》,形成涵盖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的18条扶持政策。建立政策动态评估机制,每季度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调整优化条款,政策实施后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34%。莆田市城厢区通过制度性安排确保惠企政策持续迭代更新。
2025-07-14
-
【丰泽区招商】丰泽区两家企业获评省级龙头企业 招商引资助力产业升级
在泉州市丰泽区持续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安通物流与南威软件凭借卓越的行业贡献与创新实力,入选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这一成果体现了丰泽区通过政策扶持、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成效。未来,丰泽区将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速构建科创企业成长生态,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龙头企业评选背景与意义 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省级龙头企业评选旨在遴选具有行业引领性、技术创新性和规模带动性的企业。安通物流作为全国领先的多式联运物流服务商,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了高效供应链体系;南威软件则是数字政府建设领域的标杆企业,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覆盖全国多个省市。两家企业的入选,标志着丰泽区在物流数字化和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已形成核心竞争力。 二、丰泽区扶持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为培育优质企业,丰泽区实施了多项针对性政策:一是出台“双创政策包”,整合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资源,提供孵化空间与资金支持;二是建立梯度培育机制,按企业产值、研发投入等指标动态匹配奖补政策;三是设立专项技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此外,丰泽区通过简化行政审批、落实减税降费等措施,显著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三、龙头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效应 安通物流通过智能物流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带动超200家本地中小微企业融入供应链网络;南威软件则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年均为产业链输送逾百名技术人才。两家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订单协同等方式,推动丰泽区形成“大企业+中小微”联动发展的产业生态。据公开数据显示,相关产业链企业近三年营收平均增速达15%以上。 四、未来规划与产业升级路径 丰泽区计划进一步强化政策精准度:一是精选15家高成长型科创企业,给予研发投入倍增支持;二是构建“龙头企业赋能中小微”机制,鼓励共享技术平台与市场资源;三是深化与泉州半导体、纺织鞋服等优势产业的协同创新。通过上述措施,力争三年内新增3-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巩固区域产业高地地位。
2025-07-14
-
【福州招商】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创新举措全国领先 招商引资再添制度红利
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推出11项全国首创举措,涵盖税收服务、通关便利、金融改革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招商引资注入新动能。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片区竞争力,也为全国自贸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一、税收服务创新引领全国 福州片区首创“线上+线下”刷脸实名办税模式,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纳税人身份快速核验,大幅提升办税效率。该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简化流程的同时保障安全性,成为全国税务系统数字化改革的标杆。 二、通关便利化实现突破 在物流领域,福州片区推出进境集装箱空箱超声波检测“全天候”快速通关模式,利用智能检测技术将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对台小包邮件实施同屏比对快查快放模式,通过X光机图像智能分析,实现邮件查验效率提升30%,助力两岸经贸往来。 三、金融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海峡基金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等八大功能,为两岸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台资板,已帮助46家台企实现融资超12亿元。台资企业资本项目管理便利化改革允许台资企业跨境融资更加灵活,资金使用效率显著提高。 四、监管模式树立新标准 整车进口领域创新双重监管模式,通过“海关监管+第三方核验”保障进口车辆质量安全。口岸供船食品监管采用“简化报备+优化监管”模式,审批时间从5天缩短至2小时。“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标准,实现执法检查全流程标准化。 五、对台融合推出特色举措 福州片区建立台湾社工引进和服务机制,首创两岸社工联合认证体系,已引进62名台湾社工参与社区服务。在工程建设领域试行信用贷款缴存投标保证金,为企业减少资金占用约3亿元,其中台企受益占比达35%。 自2015年挂牌以来,福州片区累计推出183项创新举措,其中57项为全国首创。这些制度创新使片区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新增企业数是挂牌前的4.6倍,实际利用台资增长21%。下一步,福州片区将重点推进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持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025-07-14
-
【城厢区招商】城厢区规上工业产值突破333亿 政企联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城厢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和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33.58亿元,同比增长10.2%,工业经济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地通过建立企业服务平台、实施重点产业工程和加速项目建设,持续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构建高效服务体系打通政企沟通壁垒 城厢区建立企业诉求直通机制,整合问题反馈、流转和解决流程,全年协调解决企业用工、用地、融资等关键问题超200项。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政策精准推送,累计兑现各类惠企资金1.2亿元,惠及企业150余家。这种"零距离"服务模式被福建省工信厅列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二、"五换三名"工程推动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聚焦鞋服、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城厢区实施技术换芯、设备换新、产品换代、电商换市和腾笼换鸟的转型升级策略。培育出华源纺织等3家省级工业龙头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推动南兴针织等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全区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3%,高于莆田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三、重点项目投资形成新增长极 37个重点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14.1亿元,华源纺织城项目建成亚洲首条全自动涡流纺生产线。19个新建项目按期投产,凯达卫生用品项目实现当年建设当年达产。城厢区发改委数据显示,重点项目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4%,拉动产值增长3.5个百分点。 四、技术创新培育可持续发展动能 城厢区推动17家企业列入莆田市重点技改项目库,溢通环保研发的船舶废气处理系统获国家专利。全区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1%,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赛博思建筑装配式产业园项目投产后,带动上下游12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 五、品牌战略提升区域产业影响力 通过"名企、名品、名家"培育计划,城厢区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5件,东海鞋业等3家企业入选福建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全区工业品电商交易额突破80亿元,跨境电商出口增长40%,区域品牌价值评估达150亿元。
2025-07-14
-
【厦门招商】厦门火炬高新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市
厦门火炬高新区围绕“抓招商、促发展”中心任务,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三高”企业和新经济产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高新区多项核心经济指标位居厦门市前列,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等关键数据表现突出,同时获评多项国家级荣誉,产业升级与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一、工业经济持续领跑 厦门火炬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接近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厦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厦门市1.5个百分点,反映区域投资活跃度与产业承载能力持续增强。高新区通过优化产业链布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等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应与集群优势。 二、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居厦门市首位,合同利用内资同比增长超100%,显示国内外资本对区域发展前景的认可。通过“大招商、招大商”策略,高新区引入一批高能级项目,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厦门软件园作为核心载体,获评工信部软件和信息服务领域“五星级”园区,并成为福建省首个5G产业示范区。 三、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厦门火炬高新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第四批绿色园区”等称号,体现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收增速高于厦门市3个百分点,新兴业态加速成长。高新区通过政策扶持与平台搭建,推动“三高”企业(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数量突破千家,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 四、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高新区围绕“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十强”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人才引进,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厦门火炬高新区以优质营商环境吸引头部企业落户,为厦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2025-07-14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